关键字:

习近平指引方向 培基固本立柱架梁

2017-01-07 16:21阅读次数: 来源:未知
  三年前的这天,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会议召开,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一场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全面深化改革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各领域改革的重大原则、方针政策、总体方案;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长远性、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改革问题;指导、推动、督促中央有关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组织落实。
 
  近年来,西方多个国家失去“方向”。反观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清晰,道路明确,硕果累累。
 
  巨轮扬帆远航,方向至为关键。2012年12月7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视察,这是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离京考察的第一站。他在此次的考察中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思想夯基 理论引领
 
  理论兴则党兴,思想强则党强,党强则国富。
 
  新时期我们能够很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得益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将承包经营权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分离的“一权变两权”,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新一轮改革,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改革的沃土滋养着绚烂的理论之花,而改革理论又成为改革实践的指路明灯。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先后形成。
 
  “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说: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勾画出改革的时代路径,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革的顶层设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顶层设计 科学规划
 
  “全面深化改革头三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2016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头三年进行了深刻定位。
 
  从2014年1月至今,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30次会议,共审议198份文件。会议先后审议通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关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6-2020年)》,明确规制出事关改革、法治与发展的“总施工图”。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等多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头”终于破题,司法体制、公车制度、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等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改革得以有力推进。
 
  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对各领域改革的全面评估,坚持问题导向,把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明确标注出来,排出优先顺序,重点推进,发挥好支撑作用。特别是要把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土地制度、对外开放、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环境保护、养老就业、医药卫生、党建纪检等领域具有牵引作用的改革牢牢抓在手上”。
 
  今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正在架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去产能方面,钢铁已提前完成4500万吨全年去产能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也提前完成;去库存方面,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9095万平方米,比10月末减少427万平方米;去杠杆方面,10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3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13元;补短板方面,农业农村、水利、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投入明显加大。
 
  国资国企改革、央企重组步伐不断加快,102家的央企数量离年内减少至100家的目标仅一步之遥;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为企业减负约5000亿元;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更多农村孩子能念上好大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理顺医药比价,推进分级诊疗,更多病人不再“小病靠忍,大病靠拖”;全面放开二孩,优化人口结构。
 
  协同配合 重点突破
 
  2016年进入改革的攻坚期。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深刻指出: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有利于”为中国改革开放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指明了前进方向。
 
  经济结构方面,“稳”是基础,“进”是方向。2016年前三季度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52.8%,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2%,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71%;新动能新业态不断涌现,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46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保持10%以上的增速;新增城镇就业1067万人,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民生方面,土地、户籍、居住证、全面二孩等成为改革的抓手,扶贫攻坚、“医”“养”对接、教育公平等则成为民生亮点。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实际增长6.3%,跑赢CPI,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在前三季度就达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就业好于预期;国家再次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这也是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首次同步调整,总体上升6.5%左右,1亿多人受益;9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7省份上调失业保险金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年人均提高40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相互衔接的机制逐步形成,医保全国联网年底基本实现,人们看病更方便、更省钱。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社会政策托底,锁定重点人群、重点领域。扶贫政策靶向明确,力度增大。今年,我国第三次提出年度千万减贫计划:428个县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去产能中的人员安置稳妥推进,中央财政已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用于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给特殊群体送上更多的温暖,从2016年10月1日起,伤残人员残疾抚恤金、城镇“三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提高10%。
 
  2016年8月30日,习近平主持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对深改组作出这样的中期评估:全面深化改革实施进展顺利,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任务基本上已经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框架正在逐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