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话灯
2009-02-05 阅读次数: 字数: 0 来源:元宵话灯
滕桂芬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民间有燃灯、观灯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花灯,故又名“灯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那时的《太初历》就把正月十五作为一个重大的节日,称之为“上元节” ,“元”有月亮正圆的意思,上元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晚上,要灯火通宵,将五牲、供果、酒菜摆在桌子上,对月烧香祭拜,祈求天神赐福,并且卜卦预测一年的祸福吉凶,可见元宵节的重要性。
后来,元宵燃灯的习俗,渐渐演变成望月夜游、赏灯观灯。《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80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诗中曰:“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足见当时场面之声势浩大。
宋代观灯之俗最盛,灯的种类也非常繁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元宵节的景象:“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宋代元宵夜的灯谜活动已很活跃。
元明之后,灯谜活动更为盛举。明代《陶庵梦忆》中就有这样的记述:“于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悬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而猜射之。”清代的灯节也盛行一时,赏灯者摩肩接踵,热闹之极。民国时期,孙中山就任,讨袁胜利,北伐奏凯,抗战胜利等年份,元宵灯会都格外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元宵灯节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特有的风俗魅力,如今的灯节,在继承与弘扬古老的灯文化的同时,又烙上了新时代的色彩,各种形式的彩灯制作越发精美,电子彩灯逐渐代替了古老的灯笼,更加安全了,也更加五光十色了。年年岁岁灯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祈愿灯光更亮生活更美,明天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