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担当嘉陵江文化之重?
2007-07-30 阅读次数: 字数: 0 来源:南充,担当嘉陵江文化之重?
张宏平
“四面都是嘉陵江,绕山围绕恋故乡。千曲百折回头望,还是那条嘉陵江。” 在经历了夏的咆哮后,嘉陵江在眼前变得清瘦平和,仿佛一夜之间突然婉约起来。三桥飞跨,江河相依,嘉陵江流进了川东北的“心脏”——南充。
笔者得悉,嘉陵江在2003年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条渠化的内陆河道,等到2010年全面渠化后,它将成为全国内陆第一条“水上高速”,千吨级船舶可从广元、南充港直达重庆、上海。与此同时,随着嘉陵江南充段9级电航枢纽的梯级开发,阆中至南充将形成300公里的“长湖”,集发电、旅游观光、生态文化于一体。这么长的“长湖”世界上绝无仅有。
一条江润泽一方文明,一条江孕育了无数城市。灵动靓丽、朝气蓬勃的嘉陵江,以其美妙前景,给了世人新的灵感:哪个城市能够成为嘉陵江文化的集大成者? 川东北苦寻区域文化之“魂”。
9月中旬,笔者来到南充。此时,这座城市正在为一个打造川东北区域中心的宏伟蓝图而“兵马”齐动。既为“中心”,就应在各方面辐射带动川东北,就应为这片土地上传承下来的文化走向,指明一种“魂”。“魂”是什么?“魂”在哪里?众多的文化交织一片,从哪里理出个头绪?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否决,南充人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文化焦虑”。文化风格不鲜明,历来是川东北区域的欠缺处。想一想,提起宜宾,我们会说酒文化,提起眉山,我们会说“三苏”,广汉有名扬天下的三星堆,雅安有传承悠久的茶文化。可是,提起南充,谁能有一个鲜明的第一印象呢?
一名南充记者曾在“嘉陵江文化沉思录”中,发出了上述朴实的扪心自问。紧接着,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一系列座谈会、研讨会,发出了此起彼伏的争论声。南充的主体文化到底是什么?是三国文化,是将帅文化,还是嘉陵江历史文化…… 南充的苦闷,也正是嘉陵江文化的苦闷! 其实,养育了流域数千万人的嘉陵江,正悄然失去一些美好的记忆。
比如丝绸,曾为南充“看家之宝”。史载,唐宋时期全国的两大丝绸中心,一为浙江湖州,一为四川南充。然而这道被誉为嘉陵江“活化石”、曾与嘉陵江风雨相伴的风景,也逐渐消失成为历史。主体文化长期缺位,多元文化并立,造成城市对外的整体形象模糊。有识之士对此扼腕叹息。南充的“文化焦虑”,很快波及整个嘉陵江流域,观点碰撞、思维交锋,引发了对嘉陵江流域文化的深度思考。所有的声音都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该是理清自己文化“家底”的时候了:还有多少文化“家产”被我们忽略?还有多少“看家之宝”已蒙灰尘? 三国文化只是流域内的一颗珍珠。一年前,一群日本人越洋而来,只为踏访三国文化的源头。他们来到了西晋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故乡,来到了诞生惊世之作的万卷楼。
最终,我们发现,嘉陵江流域有那么多的文化遗迹,有那么多的文化特征,个个都像珍珠一样璀璨,三国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颗珍珠。还有以女皇武则天、汉将军纪信、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古代名人文化,以邓小平、朱德、罗瑞卿故居为代表的将帅文化,以川北大木偶、灯戏、皮影等为特色的民俗文化……它们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鲜活,枝繁叶茂,呈现出五光十色的风貌。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用一条什么样的金线,把它们一一贯穿起来? 嘉陵江是穿起文化珍珠的金线。
躺在祖宗存留下来的“文化套餐”中陶醉多年,南充人终于率先幡然而悟。以什么为金线穿起文化的珠林?我们有嘉陵江啊!这么好的一条江,为什么不用起来? 千里嘉陵万里春。嘉陵江,其实早已声名远播。一曲《嘉陵江上》唱遍了大半个中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我为祖国献石油》中一句“嘉陵江边迎朝阳”让人们知道了在肥沃的嘉陵江边还埋藏着丰富的石油;李双江《船工号子》再现了嘉陵江文化“活化石”纤夫的身影……对于嘉陵江文化,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有这样一个解读:巴文化可概括为四大区域,即巴人王都文化、巴渠文化、巴涪文化及重庆的巴渝文化,这些一起构成了嘉陵江流域文化,这个品牌值得研究和打造。采访中,许多学者观点鲜明,认为嘉陵江文化就是嘉陵江衍生而出的流域文化。这种文化既呈辐射状影响川东片区,又以“向心之力”接纳各种优秀文化。四川省社科院教授李明泉认为,打嘉陵江文化牌,重要的是要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背景中去发掘其独特性,要理直气壮地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来。现有的如武则天、川北民间艺术、阆中古天文、中国绸都等,都是可贵的文化珠宝,应以嘉陵江为脉络,树起响亮的品牌。
南充是嘉陵江流域除重庆外的最大城市,流经这一段的嘉陵江也是最为平缓的,历来被视为“母亲河”,应该说是嘉陵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最直接的个案首推阆中,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阆山、阆水、阆苑……三面环水,四面环山,嘉陵江如玉带将阆中古城缠绕,满目青山绿水如诗如画。并且,阆中不仅是巴文化之中心,也是古天文研究中心,作为嘉陵江文化的代表已有资格。经济与文化,是城市发展之两“翼”。重经济而淡文化,城市显得苍白;而丰厚的文化,甚至可以托起一方经济。在南充市文化局,一份打造川东北文化中心的规划放在了笔者眼前。它的目标是:以千里嘉陵江流域文化为载体,将万卷楼、朱德故居、阆中古城等多个景点连成一线,从而全面整合三国、丝绸、将帅、古城等几个大的文化资源,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嘉陵江文化品牌。甚至有专家称,“嘉陵江时代”正在到来! 采访结束后,欣逢嘉陵江开通夜航第15日。三艘风格迥异的游乐船,在众多期盼的目光中,徐徐开启嘉陵江旅游的新起点。沐浴在江风中,聆听着江水声,凝视着滨江大道亮堂的街景,江、城在夜色中浑然一体。今天的嘉陵江,已成为沸腾的江,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吨混凝土注入河床;今天的嘉陵江,已成为一方文明的代名词,每天都在绽放着鲜艳的花朵。蓦然回首,嘉陵江亮了,绿了,美了。嘉陵江文化,也正在热起来,亮起来,美起来。